[标签:标题]

中国体育报记者 黄心豪

深圳深化青训布局:探索精英球员培养新模式与未来竞赛格局

在盛夏的骄阳下,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的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青少年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格外热闹。绿茵场上,一群2013、2014年龄段的小球员正全力奔跑、拼搏,为自己的足球梦想奋战。这些十多岁的孩子每天坚持2小时训练,为的只是踢出好球,追寻更高目标。

与此同时,2012年龄段的队伍正在外地参加比赛;而2014年龄段的小将们则积极备战即将到来的广东省锦标赛。对于深圳这三支青训队伍来说,暑假的训练和比赛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注入源源动力。

共建推动:国家级足球后备人才基地初具规模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足球青训领域也迈出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一步。2022年5月,中国足协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青少年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该基地定位为男子U10至U15年龄段的精英梯队训练基地。

基地建立后,中国足协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及深圳足协共同组建了领导小组,负责推动基地建设工作。无论是队伍组建、教练员选聘,还是日常保障措施,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基地负责人透露,其技术团队的组成严格按照本土培养与国际化标准相结合的理念进行组建,包括签订了1名技术总监、3名主教练以及8名技术人员的聘用合同,涵盖助教、翻译等多项关键岗位。所有技术岗位均已开始具体执行工作。

为实现高质量青训目标,基地聘请了技术总监哈利·辛克格拉文。这位前荷兰阿贾克斯俱乐部资深球探,曾经担任中国U22男足助理教练并在大连、上海和广州各地执教青训队伍。他表示,通过长期实践和考察,他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足球青训的难点及挑战,并充满信心为深圳基地注入活力。基地目前已成功组建了三个年龄段的精英梯队,分别覆盖2012、2013及2014年龄段,每支队伍约26至28名球员,队员的选拔过程包括全年细致观察、挑选和试训后定队。

针对暑期的训练计划,哈利解释道,这三支球队以比赛促进训练为主,而在平时的训练日程安排上也是科学有序。小球员们白天正常学习,下午4点放学后就投入训练至晚上6点。周六安排比赛来检验训练效果,周日则是休息调整日。根据队员年龄合理设计训练方式,年纪小的球员更多专注技术性训练,而每次训练尾声都会安排不同形式的对抗赛,如4对4、11对11,每周设定专项训练主题,每六到七周为一个技术循环周期。

除了软性服务体系,基地硬件条件同样不负众望。这里建有4片天然草足球场和数片人造草场地,包含多种设计规格,能充分满足各年龄段梯队的日常训练与比赛需求。“这里的设施堪称一流。”哈利补充道,“不仅仅是足球,我们还重视球员的学习、饮食与生活习惯。他们的学校就在基地旁边,训练后能就近用餐,并参与文化课程。我们需要培养的不只是足球方面的优秀选手,还要让他们从各个维度都成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在基地的陪伴下,这些小球员不仅能专注踢球,同时享受到优质教育。深圳市足协已与光明区教育局等部门签署体教融合共建协议,指定李松蓢学校和深圳外国语学校光明校区为梯队球员提供教育保障。截至目前,分别有24名2012年龄段、14名2013年龄段、23名2014年龄段的学员顺利入读基地推荐学校,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

目标与挑战:国字号球队的希望之星

深圳足球青训基地致力于构建完善的体系,通过系统化方式发掘并培养具有天赋的10至15岁少年球员。基地采用跟踪成长、训练营、大区选拔、海外拉练等综合手段,使每名球员的潜力得以充分开发,并最终为中国国家队提供更多的后备人才资源。

基地始终注重与国际国内顶级足球俱乐部及青训机构的合作,多次组织训练、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基地计划将这项赛事打造成为常态化青少年精品赛事,通过实战考验提升球员竞技能力。

对于基地的长远愿景,哈利充满信念,“我们的目标是一方面帮助这些孩子铺设职业足球的道路,另一方面希望他们日后能增添国家队战力。”在青训工作中,短期目标则注重队伍成绩,比如赢得更多比赛冠军。他坦言过程并不容易,但仍会坚定向更高目标迈进,努力让深圳基地在未来发展成为国内顶级梯队,冲击最高荣誉。

深圳的足球改革与建设并非从零起步。早在2021年,当地就成立由市长挂帅的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广东省足球产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深圳青少年足球培训学员已超过2万人,足球人口总规模突破200万。深圳还计划到今年使校内青少年足球人口比例达到50%。

深圳深化青训布局:探索精英球员培养新模式与未来竞赛格局

坚持青训是为了强本固基,而少年强则国强。展望未来,深圳基地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梯队建设与人员架构,并主动参与地方教练员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基地以实际行动助力深圳打造国际化体育名城,为中国足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升竞技能力和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